趙靜怡(畢業生)
十二歲,大概是完成小學的年齡,十二年前的我,跟你們一樣,懷著不捨的同時,領過畢業書,雀躍地邁向中學階段。而十二年後今天的我,正在英國劍橋大學修讀碩士課程。
若果這是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劍橋點滴,在這裏僅待了七個月的我,遠遠比不及上過去六年小學、七年中學、三年大學(三三四前的舊制)所經歷的多,但這短短的半年,讓我體驗了不一樣的校園生活 ,為生命留下難忘的一頁。但我要說的是,這一頁,得來不易,倍感珍惜,就如在《哪一天我們會飛》裏的余鳳芝說道︰「我覺得夢想,就係當你就快停止呼吸的時候,覺得一定要做的事。」誠言,到海外升學,一直是我過去的夢想,升上中學後繼續奮力讀書,並報讀海外大學,儘管得到取錄,但因未能考上獎學金,夢,或許畢竟只是一個夢,老師說:「不要緊的,上到大學後一切都是重新開始, 也有很多的機會到海外當交換生,多努力一點,拿個一級榮譽畢業。」對的,於是我入讀香港大學修讀社會科學學系,並在二年級時,負笈英國當一年的交換生,一轉眼,三年大學,來去匆匆,當要正式投入社會大學之時,仍覺得自己跟圓夢還差一點,於是在一間房地產咨詢公司實習一年,同時報考劍橋大學土地經濟學系的碩士課程,並獲英國政府頒發獎學金,這個讀書夢,在去年十月,正式展開。
劍橋大學共有31個獨立學院,學院除了有自己的住宿、飯堂、圖書館、社交康樂設施等,更是各自負責及自行收生,而我是休斯學院(Hughes Hall)的學生,它是劍橋大學第一所為研究生而設的學院。學院制度能讓學生多認識其他學系的同學,透過舉辦不同的聚會,擴闊彼此的社交圈子;對學生而言,最熱衷的活動不僅是待在自己所屬的學院,而是參與其他學院的Formal Dinner,像在《哈利波特》電影裏,在正式服裝外披上黑色長袍(gown),步入古典而充滿歷史感的dining hall,與同學們聚餐,另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跟同學們聊起不同學院的食物質素和差異,例如甜點,有正宗法式焦糖布丁,與另一款甜品:只有一條無添加的香蕉,形成強烈對比。
划艇是劍橋最傳統和著名的運動,劍橋與牛津大學賽艇比賽更是年度盛事,可惜我在學期初試划後,發現這項運動跟自己合不來,因為我個子少、氣力又少,笨手笨腳,但至少,我嘗試過。雖然與划艇無緣,但我還有幸能代表劍橋大學參與另一項同樣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年度體育競賽(Varsity Match)-乒乓球。回想小三時,跟隨林生(林副校)學打乒乓球,更曾發夢般希望成為種子球員,縱使這個夢沒有圓,但這個小圓球,很難想像,直到今天,已倍伴我走過了十六年,這項體育運動,讓我感受到什麼是「拚勁」,明白「過程比結果重要」、學懂「自己才是自己的對手」。
回到讀書方面,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辛苦卻值得。劍橋大學的另一特色,除了一班幾十人上的講堂(lecture)以外, 另有四至五人上的小班導修課(supervision),目的是鼓勵學生透過思辯討論,對課題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掌握,格物致知,而每星期要交上一到兩千字的文章少不了,每天上課以外的時間大多是堆首在書海裏,而知識的泉源不單是課堂或書本,身邊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都是活字典,帶著跟自己不一樣的經歷和世界觀,讓你看到不同的想像、更多的可能。
學弟學妹們,今天你們畢業了,引用《差一點我們會飛》的歌詞「向前行,攜手行,趁青春要奮進,不可辜負眼前好時光」,期盼你們能為自己每一頁都留下精彩的印記,寫下多姿多彩的故事,記得自己曾經有一個夢,未完要圓。
因為,下一個在校刊寫感言的,將會是你。
